游客们来到洞窟前,拿起手机、打开AR地图,便能看到九色鹿从壁画中飞身而下。
党对文艺事业的组织、领导贯穿百年浩荡历史,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从改革开放新时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在不同时期从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实际出发,不断创造性地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制定了文艺工作的方针政策,形成革命的、社会主义的文艺生产机制和人民的文艺美学,推动中国革命文艺和社会主义文艺不断繁荣发展。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围绕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提出的九个必须的根本要求,是百年来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奋斗经验的深刻总结,为中国人民踏上新征程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纲领。
习近平总书记铿锵有力的话语在天安门城楼上响起,传递到祖国广袤疆域的每一个角落,传递到每一个中国人激动万分的心里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鲜明特色和突出政治优势,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已经开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号角已经吹响。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就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作出重要部署,对于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具有重大意义。坚持守正创新,使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始终保持生机活力。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牢牢掌握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动权。例如,善于用百姓话语阐述深邃理论。
权威解答理论难点。例如,用现代版富春山居图形容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战略。例如,讲陈望道蘸墨汁吃粽子的故事,强调信仰的味道、信仰的力量。针对近年来国内外有些舆论提出的中国搞的究竟还是不是社会主义的疑问,《问答》集中呈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的精辟论断,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问答》第4、5板块设置了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要驰而不息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解决民生问题要多做雪中送炭的工作,少做花上垒花的虚功,毫不动摇把公益性写在医疗卫生事业的旗帜上,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等群众关注度高的热点问题,在解疑释惑、把脉开方中,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真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生动诠释人民最大、民生最大的为政真谛。《问答》以对三大规律的集中阐释为轴线,贯通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领域,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金钥匙。
(作者:刘忠晖、田国秀,均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成为推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科学指南。善于用文学笔触讲述党的创新理论。《问答》充盈着人民情怀,一问一答间体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英雄,展现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彰显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要以学习贯彻《问答》为契机,不断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通俗化,真正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强大物质力量。解答人民之问 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伟大时代呼唤理论创新,创新理论指导社会实践。《问答》每篇文章开卷便给人以画面感,夹叙夹议中引出关键论点、问题所在,之后便着墨分析是什么、把脉为什么、探索怎么办,循循善诱、一气呵成。
贴近大众阅读列宁说: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问答》在理论通俗化、语言群众化、形式多样化、载体时代化上下功夫,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讲、阐释深刻道理,实现了科学性与大众性、学理性与通俗性、学术语言与群众语言的融会贯通,让读者看得进、记得住、用得上、传得开。
例如,围绕新的赶考路,《问答》集中呈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党如何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如何实现长期执政的深入思考和实践创新,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
《问答》还与学习强国学习平台通力合作,提供扫码听书服务,通过在线收听的方式,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问答》在第1板块思想之旗领航向中,设置6道题目系统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传承、创立背景、科学体系、实践价值、科学方法等,揭示出这一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以下简称《问答》)一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解答人民之问、聚焦民生热点、贴近民众阅读,成为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的典范。科学回应实践课题。每篇文章还设置诸多小栏目,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问答》瞄着问题去,追着问题走,聚焦治国理政的重大问题、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将问题导向贯穿全书,问得鲜明、答得精准,字里行间蕴含着党的创新理论的深刻现实解释力和强大实践引领力。
聚焦民生热点群众的思想最鲜活、语言最生动。《问答》是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的典范。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集中体现。延伸阅读提供深入学习研究的权威文献,集中展现习近平总书记对相应问题的重要论断和深刻洞察。
例如,在论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时,分别从对的理论、好的理论、行的理论、活的理论展开。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始终是贯穿党的创新理论的一条红线。
《问答》为人民代言、为人民立言,充分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以百姓心为心的真挚情怀和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崇高境界。《问答》第3板块初心砥柱天地间,聚焦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连续追问为什么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一辈子的事情,为什么说以人民为中心是我们党的根本立场,为什么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用从曾经面临被开除球籍的危险到地球村里最靓的仔来描述新中国成立70多年的巨大成就诗词歌赋、名言警句巧妙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信手拈来,使文章读来不仅有理论味道,更有艺术美感。
例如,习言习语呈现习近平总书记的金玉良言,折射出习近平总书记的真知灼见和赤子情怀。6个如何理解,具体阐述了为何学、谁来学、学什么、怎么学等理论学习的核心问题,为学好用好党的创新理论明确方向、划出重点、提供方法、作出要求。
马克思主义以抓住事物的本质为旨趣,以说服掌握群众为使命。《问答》的语言表达也堪称理论大众化的典范。
理论大众化只有抓住民众身心,融入大众生活,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用发展的推进器、民意的晴雨表、社会的黏合剂、道德的风向标界定好的舆论效果。
网友微言涌现着基层声音,原生态的话语表达让理论学习接地气、冒热气、有生气。理论大众化的前提是理论必须回应时代问题,与人民的历史实践紧密结合。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问答》集中呈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世界怎么了、应该怎么办的深邃洞察和科学回答,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知识链接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有助于开阔读者眼界,使读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之所以不可逆转,重要原因就在于,在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下,全体中国人民已经形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没有任何势力、任何组织能够阻挡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坚定步伐。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消灭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现行联合国标准下的7亿多贫困人口成功脱贫,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总数70%以上,彻底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迈出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一步。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脊梁。
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是最有理由自信的。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